五行真正的由来是在上古天地未分之时

日期:2020-07-03 | 内容来源: | 阅读:1457


什么是五行
所谓五行,我们想到的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
 
五行真正的由来是在上古天地未分之时,称为混沌状态。天地混在一起,日月星辰尚未出现,寒暑昼夜更替未现,上无风雨雷电,下无山川草木人禽走兽。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,从太易之中生出水,从太初之中生出火,从太始之中生出木,从太素之中生出金,从太极之中生出土。
 
 

 
上古原民发现了四象之后,逐渐把万物都用四象来归类。四象表示东南西北,四象表示春夏秋冬,四象表示日月升落等。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,把万物也分四类,首先是水火两类,这是一对阴阳,水为阴,火为阳。其次又认识了木金两类,这也是一对阴阳,木为阳,金为阴。于是,万物被分四象,归为四类。水火木金。上古原民很容易按这种分类法识别万物。水是一切液体类的物质;火是一切燃烧发热的物质;木是一切柔软可坚硬,可以燃烧的物质;金就是一切坚硬生冷的金属类似的物质。
 
 
自从人类有了四象意识,顺理成章的完成了从四象到五行再到八卦的自然发现过程。上古原民在认识东西南北这四象过程中,把南北和东西连接成线,中间有个交叉点。这个交叉点就是中央。于是,四象由一、二、三、四这四个数字,发展到了五。这就是五行的自然起源。自从有了中央“五”,人们开始认识五的作用和意义。
 
我们翻《易经》,乾卦的“天行健”这句话,这个“行”是代表运动的意思,就是“动能”,宇宙间物质最大的互相关系,就在这个动能。这个“动能”有五种,以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作代表。也和卦一样,是种传统符号,不要看得太严重了。所谓“金”并不是黄金,“水”亦并不是和杯中喝的水一样,千万不要看成了五行就是五种物质。
而且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尚书·洪范》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中:“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润下作咸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从革作辛,稼穑作甘。”这都表示的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动能。
 
古人在自然而然的对世界万物的认识,有规律可循,所以传承起来非常容易。上古原民一直秉承大道至简的原则。
水:一切液体的物质;
火:一切燃烧发热的物质;
木:一切能够燃烧,可以曲直,不太坚硬的物质;
金:一切寒冷至坚至硬的金属物质。
土:一切含散持实,如大地上能生长草木,能松散,能形成实体制作陶瓷的物质。
有了五行观念,古人就开始应用五行。什么东西都用五行来分类,来解释。逐渐形成了五行学说。继五行之后,伏羲氏又发明八卦。到了羲皇时代,华夏所有学说的基础全部形成。后人的观念都是建立在:太极真一、阴阳两仪、三才、四象、五行、八卦之上的学问。五行和八卦构建了华夏古代五千年文明的基础。